世界文旅IP

观察丨2021~2022旅游绿皮书发布:旅游业正在加速形成新格局


(图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官微)


2022年3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旅游绿皮书:2021~2022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


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组织编撰的第二十本旅游发展年度报告。全书围绕“旅游新发展格局”这一主题,通过一篇主报告和二十余篇专题报告,对2021~2022年中国旅游发展进行了透视和前瞻。


2021年,全球经济在疫情影响下呈现非平衡复苏态势,全球旅游市场复苏缓慢且根基不稳。中国经济和社会政策为结构调整提供了支撑,旅游业正在加速形成新格局:旅游融入“十四五”综合发展布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引导旅游安全健康发展,供给与需求双向调整推进旅游坚韧复苏,数字经济创新激发行业发展新动能,多业态融合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凸显历史和社会价值。2022年,旅游业应从更好适应旅游市场供求变化趋势、推进旅游相关政策和指引的实施、发挥优势领域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借力重大事件助推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把握行业复苏的新形势和新契机。“十四五”时期,凝聚市场信心、拓宽产业融合路径、做强科技赋能、国家项目牵引、坚持旅游为民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图源:摄图网)


围绕“旅游新发展格局”这一年度主题,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具体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如何以新发展理念构建旅游新发展格局,如何推进旅游业绿色低碳转型,如何把握科技革命的契机,如何通过新的营销方式在逆境中探寻发展之路等。二是在新的发展格局下,京张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浙江、上海等地在冰雪旅游、城市旅游、共同富裕、博物馆旅游等方面已经或即将采取哪些创新举措。三是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旅游上市公司等呈现哪些新的发展趋势。作为“旅游绿皮书”的传统优势板块,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港澳台旅游等报告则为读者了解相关市场发展提供了翔实数据和系统分析。


数字经济创新激发旅游行业发展新动能


绿皮书总报告执笔人宋瑞、冯珺指出,数字经济创新激发旅游行业发展新动能。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数字技术广泛而深入的应用正在成为旅游业产品和公共服务赋能的重要支柱。其中,旅游市场主体积极探索数字技术服务于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能路径,旅游行业组织发挥联结市场供需的纽带作用以助推智慧旅游发展,旅游公共部门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解“数字鸿沟”以实现旅游便民惠民。


从市场主体作用来看,数字技术既为旅游市场需求满足提供了底层支撑,又是产品、服务和体验创新的集中体现。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在2021年实现部分恢复性增长,约达1.3万亿元,与2020年同期相比增长29.6%。其中,机票和火车票成为在线出行的两个最大细分市场,分别占在线出行市场交易规模的53%和43%,预计2021年机票和火车票的在线化率将分别提升至89%和80%左右。从具体产品形态来看,2021年4月,中国旅游协会在全国范围内重启“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意案例收集工作,并于2021年7月启动年度智慧旅游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智慧旅游服务平台运营、数字技术的应用提升旅游适老化水平等成为突出亮点。特别是杭州“数字经济旅游十景”在线预约平台启用,参访预约功能先后向团队、散客开通,使数字经济旅游目的地与文化研学、商旅会展市场深度融合,为游客带来全屋智能家居、车路协同技术、AR实景智慧景区等体验创新。


(图源:摄图网)


从政府作用来看,行业引导和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一方面,人才支撑是强化智慧旅游发展的关键。文化和旅游部举办2021年全国智慧旅游培训班,通过集中讲授、问答互动、分组研讨、访谈交流、经验分享、现场教学等形式,就智慧旅游内涵和实现路径、智慧旅游理念和实践、沉浸式文旅产品打造等专题内容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关注特定群体从数字经济中受益的普惠性是政府作用的重要体现。2021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通过发展智慧旅游提高适老化程度,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了一批发展智慧旅游提高适老化程度的示范案例。创新“智慧助老”服务模式,让老年人深切感受到更智能、更舒适、更便捷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成为未来的工作重点之一。


旅游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宋瑞、冯珺指出,旅游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在将碳达峰纳入新发展格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背景下,随着《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印发实施,旅游日益成为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转型的重要抓手。


2021年,旅游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顶层设计,针对城乡绿色发展路径做出统一政策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一方面,实施城市功能完善工程,改善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设施,推动发展城市新业态、新功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另一方面,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乡村文化、旅游、休闲、民宿、健康养老、传统手工艺等新业态,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此外,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有序发展出行、住宿等领域共享经济,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


(图源:摄图网)


2021年,旅游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强调重点领域、重点对象的保护与开发协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央财政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奖补资金,以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为发展目标,建设一批展现黄河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此外,国务院先后批复同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国家公园,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部署国家公园建设重点工作。国家公园在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提供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的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


旅游业发展要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


宋瑞、冯珺指出,一方面,受世界疫情和宏观经济走势的起伏波动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全面复苏的基础仍不稳固,外部环境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仍将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


(图源:摄图网)


相关预测认为,通过实施提升效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灵活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有望保持5%~5.5%的合理区间。特别是我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于2021年底获得药监局的上市批准,大大提升了疫情防控的能力和信心。此外,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等“冰雪经济”相关产业有望成为进一步挖掘消费市场潜力的新增长点。上述积极因素有利于2022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良好预期,从而与“十四五”时期整体发展目标平稳衔接,共同推动健康、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要特别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更好地适应旅游市场供求变化趋势


从国内旅游市场来看,2022年有望实现旅游人次和收入的持续稳健复苏,但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出游距离和游憩半径收窄的趋势仍将延续,本地游、近郊游等或将成为引领行业复苏的主力市场。从入境游市场来看,来华商务旅行和留学需求将继续成为入境旅游的基础支撑。2022年入境游相关政策变动与国内外疫情形势、疫苗接种进度、特效药研发和投产效率等密切相关,市场全面复苏有赖于多重前提。从出境游市场来看,行业复苏取决于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复苏趋势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预计2022年游客信心和旅游计划复苏会先于实际消费行为,特别是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冬季旅行和冰雪休闲参与有望成为未来出境游市场复苏的新动力。对此,旅游行业主体应着力适应市场供求变化趋势,通过产品转型、提质、深耕更好地满足旅游这一美好生活需要和升级后的旅游消费需求。


(图源:摄图网)


(二)推进旅游相关政策和指引的实施


面对2022年相对复杂的行业复苏和发展形势,须从制度建设层面帮助行业主体更好地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需要,同时挖掘新的行业增长点。2022年,国家发改委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制定的新版《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有望正式出台,从而在推动带薪休假制度全面落实、扩大假日消费、满足大众旅游需求、释放旅游消费潜能等方面形成更具针对性的制度支撑。2022年是深入落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预计在推进大众旅游和智慧旅游、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等方面的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增大。2022年我国将向世界呈现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基于此,跨省旅游经营活动管理“熔断”机制、旅游企业员工健康监测等制度有可能视疫情防控需要而趋于强化,针对旅游行业典型场景的“疫情防控工作指南”亦存在更新和修订的可能性。


(三)发挥优势领域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从2022年旅游市场形势来看,国内旅游市场显然应当在行业复苏过程中发挥带动和引领作用。一方面,公共卫生风险依然是消费者出游的重要考量因素,因此短途游、近郊游、自驾游的恢复前景相对更加明朗。此类旅游形态的特点在于能够有效控制游客迁移的时间和距离,或尽量减少旅游过程中的非必要人际交往,因而在疫情防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具有融合发展特征的旅游产品更加受到市场青睐。例如,康养旅游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市场需求得到进一步凸显与释放,而随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落地推进,亲子游、研学旅行等旅游产品也呈现较此前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图源:摄图网)


(四)借力重大事件助推旅游融合发展


2022年有利于旅游行业复苏的又一关键因素,在于借力国内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实现旅游融合发展。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新版《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或将出台,体验红色文化、学习红色历史、弘扬红色精神的旅游活动仍将持续开展。2022年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之年,也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之年,预计旅游与体育将在融合发展方面有新的进展。例如,依托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平台富集北京、张家口两地体育、文化和旅游资源,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互促,形成上下游联动的体旅融合产业链,通过培育和带动冰雪旅游、运动体验、冬季度假等市场形态形成旅游业复苏的新动能与新增长点。


生态文明是未来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核


绿皮书撰稿人金准等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我国旅游业保持快速增长,但产业效率和经济效益不高,旅游业发展缺乏新的驱动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竞争力一直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产生了一大批世界闻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国家公园、可持续景区、绿色饭店等。旅游业的生态文明是未来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核,绿色低碳转型对未来中国旅游业构建核心竞争力具有驱动性作用。


(一)满足高品质的旅游消费需求


以传统的观光为特征的物质消费方式逐渐让位于以文化休闲、度假体验为主导的精神消费方式。随着生态文化的持续推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追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市场逐渐成为新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引导力量。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着力点是充分挖掘生态文化和低碳消费内涵,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心理需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低碳消费的结构和层次,发挥其绿色低碳转型对市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随着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品日益增长,绿色低碳的旅游产品将会成为未来旅游业的主流产品。通过更优化的旅游产品、更多元的生态旅游产品种类、更低碳环保的旅游体验设计回应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追求,让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增强对自然生态环保的认识和理解,在满足旅游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发挥生态可持续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和提升,可以系统性、长远性地推动我国旅游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图源:摄图网)


(二)提升旅游目的地核心竞争力


旅游资源的生态竞争力是旅游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条件,也是旅游目的地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增长极。我国拥有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资源,中西部地区富足的山水资源、东部地区先进的高科技生态技术应用场所,都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发展潜能。要立足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高度重塑旅游目的地,首先,要以发挥旅游资源的生态竞争力为重要突破口,围绕区域资源的核心特色,推进生态旅游示范区、零碳景区、零碳度假区、低碳酒店等绿色低碳的发展载体建设,推动生态科考游、绿色康养游等系列旅游产品的发展,将旅游资源的生态竞争力转化为目的地发展的“金字招牌”,驱动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其次,要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充分挖掘各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差异,立足不同发展阶段,发挥各自的生态优势,促进形成各美其美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最后,要“引进来”和“走出去”,在“一带一路”规划建设中,依托生态联结,推动旅游联系,形成以标准、规范、示范、市场为串连的生态旅游黄金旅游线、黄金度假线。


(三)推动世界级旅游企业建设


世界级的旅游企业,不仅需要有世界级的规模和世界级的盈利能力,还需要有世界级的成长能力、世界级的治理能力、世界级的消费引领能力。我国旅游业要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培育出世界级的旅游企业。代表中国的旅游企业,必然需要深植于生态文明之中,应是对世界生态旅游潮流具有引领和把控能力的世界级企业。旅游企业的绿色生态转型,将大大提升其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和技术融合能力,形成企业形象的强烈标识,大力提高旅游业的附加值,并由此向内外上下延展扩张。我国旅游企业在可持续旅游领域探索颇深,OTA、互联网平台、酒店、景区,均有标杆级的企业。旅游企业的可持续探索与全社会形成的技术前沿、生态前沿、消费前沿相融合,将有力转换传统的增长模式,形成引领未来中国旅游业的世界级企业。

微度假时代的游客出行特点


绿皮书撰稿人赵立松指出,微度假时代来临,呈现短途增多、频次上升、出行意向模糊化等特点。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微度假旅游逐渐成为游客的首选出行模式。游客希望能够利用周末、五一等小长假或是其他的碎片化时间,就近出游,放松身心,实现度假的目的。作为近几年刚提出的新词,“微度假”在学术层面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解释定义。目前业界普遍认为,微度假是指以一线、二线城市及其周边为主,车程在2~3小时,为期2~3天的一种频次较高、满足感较强的新兴旅游模式。微度假凭借提供和打造距离近、时间短、品质高的旅游产品,在众多旅游模式中脱颖而出,也让旅游行业迎来了新的时代。作为大众休闲旅游的热点,微度假逐步成为旅游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模式以及游客消费趋势,其模式具有四个特点。


(图源:摄图网)


(一)出行半径缩短,短途旅游增多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游客对于参加长途游更加谨慎,不再愿意远距离出行。对比2019年第一季度至2021年第三季度游客所选择的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距离不难发现,游客的出行选择偏向短途化。从整体上来看,2020年短距离出游占比较2019年同期持续增加;在短距离半径分布当中,50公里内出游拥有最高的市场份额。2021年第一季度,50公里内的出游占比达到49%,几乎占到一半。由此可见,目前游客的出行距离大大缩短,各地的游客类型更加趋于本地化,旅游景区、文化场馆、休闲场所等旅游资源的服务对象主要指向本地居民,游客对于市内游、省内游等的短距离出游意愿及行为进一步加强。


(二)出行频次上升,旅游更加普遍


以往传统的旅游活动通常都是低频行为,而微度假凭借距离近、时间灵活的特点促使游客出行频次不断增加,进而让旅游活动由传统的低频行为转为中频消费,目前人们平均每个季度便有2次左右的旅游行为。这两年用户的出游频次并未出现下降趋势,2021年第三季度较2019年同期增长2.5%,其中本地出游频次快速上升,2021年第三季度较2019年同期增幅达40%,跨省出游频次则明显下降,更多用户选择了本地游或省内周边游的旅游方式。


(三)出行意向模糊化,平台助决策


微度假相比传统旅游而言,游客在出行上并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过去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都有清晰的指向性和计划性,能够明确去哪玩、怎么玩,而微度假时代,游客对出行目的地的意向越发模糊,大部分游客对自己该去哪里玩、玩些什么没有特别清晰的想法,而互联网平台通过收集和提供更为广泛的攻略、评价等内容为游客提供多维度、丰富化的参考意见,辅助游客进行决策。同时,游客对平台的依赖也敦促平台不断推出新兴的旅游产品,让旅游行业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发展业态。根据美团研究院的统计,目前在美团平台上的新业态多达47个,包括宠物摄影、电影酒店、蹦床、漂浮、冲浪、跳伞、滑翔伞等。这为微度假时代出行意向模糊化的游客提供了数量更多、种类更全的选择,能够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图源:摄图网)


(四)游玩场景多样化,旅游消费本地化


随着游客的消费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游客的消费也呈现出多业态共存的现象。在本、异地游玩景区的用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游客会在游玩景区的当天及一周内,在当地出现餐饮、住宿、交通出行类消费。随着旅游本地化趋势的走强,游客在本地的生活及休闲类等复合消费特征更为明显。2021年第二季度,在本地消费景区门票并在7日内有生活服务类消费的用户占比出现了不同幅度的提升。其中,外卖、打车的用户占比,较2019年同期分别提升3.28个百分点和2.29个百分点,有过购物行为的用户占比提升幅度更大,达5.95个百分点。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主题公园市场


绿皮书撰稿人吴金梅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主题公园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累计开发主题公园旅游点近3000个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统计数据,其中规模性的主题公园300余家,包括大型和特大型主题公园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划分标准:总占地面积600亩及以上或总投资15亿元及以上93家。根据近五年来公布的数据,中国大型主题公园市场主体数量增长速度领先世界其他地区,客流量增速高,结合“十四五”规划相关指标预测,中国大型主题公园市场将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中国主题公园游客消费品质不断升级,体验要求不断提高。在全球前十大主题公园集团中,中国企业华侨城、华强方特、长隆位列其中,占据三席;从游客增长率来看,中国主题公园位居前三,表现抢眼。虽然疫情使得中国的主题公园遇到了停业、管控、在建项目停工等影响,但中国对疫情的良好控制、国内经济循环的政策支持,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主题公园市场,中国主题公园正在释放巨大潜力。


(图源:摄图网)


(一)政策、市场形成发展基础


中国主题公园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社会同步成长,积累了经验,培养了队伍,为中国主题公园发展打下了基础。首先是政策指引体系已经建立。2003年发布《关于加强主题公园建设审批管理的通知》、2010年发布《关于暂停新开工建设主题公园项目的通知》、2013年出台《关于规范主题公园发展的若干意见》、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主题公园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主题公园发展、转型升级、质量提升指明了方向。其次是主题公园消费市场已趋成熟。在中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新阶段,主题公园的发展正好契合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市场需求旺盛。从国内文化旅游、度假消费市场的体量基础,以及未来10~20年的增长趋势来看,人们休闲娱乐需求和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主题公园市场将持续活跃。


(二)土地、人才资源汇集,发展条件成熟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主题公园已成为政府引领、行业推进、百姓期待的“新基建”项目,很多地区都在土地及空间规划上做了超前准备。以北京环球度假区为例,目前开园部分仅为项目4平方公里整体规划的一期部分,未来仍有2平方公里的地块可以开发利用。同时,在主题公园尤其是像迪士尼和环球影城这样的国际项目建设中,中国建设者在开发阶段,从概念创意、图纸设计到工程建设、设备安装调试,在合作中按照各自的优势和擅长领域,分工协作,在运营阶段共同推进,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一批主题公园创意设计、工程建设、采购供应、设备调试和面客运营的专业人才,沉淀了开发和运营世界一流主题公园项目的全过程资产,为中国自主开发、运营重大文旅项目做好了准备。


(三)中国IP引领发展成为新期待


从古代神话、历史名著到现代动漫、未来科幻,中国从来都不缺文化IP,但将中国故事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形成传播中国文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主题公园项目需要集合各种资源、运用科技手段着力开发打造,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做出很多努力。从我国主题公园企业的新项目开发,到环球主题公园二期的筹划建设,中国的主题公园设计者、建设者正在开始探索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中国文化IP为核心的景区,并同步进行旅游商品、文化产品等衍生品开发,进而形成一条完整的IP知识产权链,提升中国优秀文化的世界影响力。通过引入一批文化设计、动漫游戏、演艺娱乐、影视制作等优质项目,打造中国主题公园文化产业集群,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中打造引领世界的中国项目,并实现中国IP向世界的输出。


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在资源、条件已经具备的当下,我们期待中国的主题公园能够实现从引进借鉴、消化吸收到打造并输出中国IP的进化,最终实现创新并引领世界主题公园产业的升级发展。


- END -

本篇文章来源于新旅界,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加联系我们,我们会协助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更多文章